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9月24日电(记者刘大伟)23日,在广东珠海举行的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上,与会院士专家表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打造“海上新广东”,科技赋能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次论坛聚焦海洋经济产业技术,围绕海洋经济产业前沿布局和科技赋能,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领域。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漂浮式风电等海洋新能源、海上通用混凝土浮体等海工装备研发、海洋智慧渔业、海洋装备制造、科教文旅一体化与海岛经济圈综合开发等核心议题。
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表示,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打造“海上新广东”首要依托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
论坛上,东南大学刘加平院士介绍其团队研发的混凝土收缩控制与超高性能化技术体系,已成功应用于智能化养殖工船、深海采矿装备等重大工程领域。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挪威科技大学托盖尔·蒙恩教授认为,中国的海工通用UHPC浮体设计建造技术,是漂浮式海上风电商业化进程的关键突破。该技术预计可降低浮体造价30%以上,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提供了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党委书记张立丰表示,依托工程建设优势,新成立的中国铁建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即将在珠海横琴揭牌。研究院将加快培育以海工通用UHPC浮体、海洋牧场、海底光电缆“3大支柱产业”和海岸带绿色采矿、海洋深层水高值开发、深海矿产开发、海岛经济圈、海洋工程装备“5大潜力领域”为核心内容的“3+5”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生态体系,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着力破解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筑牢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基石。
作为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营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将充分发挥其在海洋工程领域全产业链核心能力,依托包括5000吨全回转起重船、2000吨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在内的国际先进船机装备,把企业在深远海工程、大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及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界级跨海通道建设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坚实的研究基础。
同时,研究院将充分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优势,构建高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