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谈记者 杨冠宇
“朝日敛红烟,垂钓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在大海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曾是王爱民理想中的景象。
王爱民,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海南大学教授。他从2010年开始,便全身心投入到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的建设工作。在这里,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克服重重困难,敬畏海洋、保护海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正一幕幕地上演。
万事开头难
王爱民:我接触海洋牧场始于2010年。那一年,我领衔编制了《三亚市近海海洋牧场规划》,针对三亚渔业资源衰退,提出以投放人工鱼礁的方式建设海洋牧场,从而恢复和修复渔业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当时,恰好三亚蜈支洲岛有建设海洋牧场的计划。为了更好地恢复生态系统,特别是把鱼类资源恢复起来,他们便邀请我合作共建海洋牧场。《三亚市近海海洋牧场规划》共列出8个人工鱼礁区,其中在海棠湾有蜈支洲岛东西两个鱼礁区,我们在这两个鱼礁区各申请了500亩,合计1000亩海域,开启了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建设。
学术界把海洋牧场定义为: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王爱民:海洋牧场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遇到的两个主要挑战是如何根据蜈支洲岛海域生态环境投放人工鱼礁、怎么回应对于投放人工鱼礁意义的质疑。万事开头难,而有挑战性的工作正是我喜欢的,海洋牧场的选址、规划和设计等过程我都亲自参与,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被一个个解决了。
“回应质疑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待时间的检验”
王爱民:我先是学习潜水,与潜水员一起去考察水下环境条件。确定合适的海底条件后,进行人工鱼礁投放。投放后,不断潜水观察人工鱼礁投放后的生态效果。
有时,回应质疑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待时间的检验。随着潜水观察到人工鱼礁上附着生物的聚集和变化,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观察到鱼礁区鱼仔大量产生时,我突然意识到海洋牧场的生态效果出现了,自己的长时间辛苦得到了大自然的肯定,坚定了我对海洋牧场建设继续努力的决心。
2015年,当时的农业部启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工作,王爱民被聘为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9年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获批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外界看来,王爱民从事的海洋牧场建设,已经成绩斐然。
王爱民:随着海洋牧场建设一步步推进,我们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海洋牧场一般按功能分为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型海洋牧场三种。我们最初对于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的定位,是休闲型海洋牧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聚集和繁衍各种鱼类等海洋生物,使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和恢复。
“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爱民:海洋牧场的建设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海上重现“鱼似镜中悬”的美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建设海洋牧场要从我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出发,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生态。如果说“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海洋牧场建设的现实目标,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是海洋牧场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属于热带海洋牧场,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是色彩缤纷的珊瑚、无数鱼类和其他奇异海洋生物的家园。
王爱民:珊瑚礁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由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原因,海洋出现温度上升、海水酸化、环境污染等现象,这导致部分海域出现珊瑚白化、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衰竭。
海洋牧场建设的目的,就是恢复蜈支洲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从而让珊瑚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并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活珊瑚的覆盖率从2010年的不及15%,上升到2024年的37.08%,有效地抑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衰退现象。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的15年中,我充分认识到,建设海洋牧场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还可以将海洋牧场作为渔业产业新的载体,充分挖掘海洋牧场赋予我们的自然资源禀赋,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我已经退休三年了,但还没有放弃海洋牧场的相关工作。以后就算是干不动了,也要寻找机会开展海洋牧场与海洋保护的科普工作。我想通过海洋牧场的成功实践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海洋环境就会更美,海洋生物多样性就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