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1.img.cntv.cn/photoAlbum/templet/common/DEPA1565315968922641/yangshiwang_logo_18897_190809.png)
2月10日下午,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胶州代表团的代表们认真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市“两院”工作报告。 于 滈 摄
2月10日下午,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即墨代表团的代表们认真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市“两院”工作报告。 于 滈 摄
近年来,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国内城市第三位,海洋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青岛坚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现代海洋城市特色更加彰显。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快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我国沿海诸省市不断加码海洋,进一步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当发展海洋事业成为广泛共识,面对“追兵渐近”的形势,青岛海洋发展继续“走在前”唯有加压奋进。
如何保持海洋发展的优势?如何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如何增强海洋科创优势,释放蓝色引擎强劲动能,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围绕这些话题,代表委员们在今年青岛两会上积极建言。
持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无论什么时候,发展海洋经济都必须持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2024年,青岛实施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推动科技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化,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平台能力进一步提升,“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然而,不少代表委员也发现,青岛海洋科研的基础研究比重较大,海洋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导向偏弱,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凡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青岛海洋发展的“下一篇文章”,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2024年,青岛明确发展“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王凡认为,加速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突出产业的需求导向,让产业提出技术攻关的“题目”,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更好地“选题”,更好地组织开展科研攻关。他建议,围绕“4+4+2”海洋产业方向,分别建立企业牵头出题、科研院所揭榜攻关、多元资金投入的“产-创-政-金”融合链,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
市政协委员、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也注意到青岛“海洋产学研贯通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目前,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各单位在项目选题、成果转化等环节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阻力。”隋俊昌说。他建议,做大做强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海洋创新平台,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整合各方优质科研资源,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全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等平台载体作用,通过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资源共享平台以及项目对接渠道,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与隔阂,构建创新协同、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驻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产业应用研究。
市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艮表示,海洋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合作,“建议青岛凝聚全球海洋科创力量,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加强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蓝色经济实现合作共赢。”
做大做强海洋特色优势产业
过去一年,青岛在海洋产业方面的成果频现: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免疫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完成临床一期试验,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代表委员认为,下一步,青岛要继续聚焦“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海洋特色优势产业。
“2024年,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和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展示了青岛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以及仪器仪表领域的发展优势。”在市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克超看来,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都不可或缺。在绿色发展日益成为船舶行业主旋律的当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绿色船舶制造扩能升级”适逢其时。
谷克超建议,青岛应进一步强化绿色领先船型导向,倡导绿色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围绕船舶制造规模和领先船型建设持续发力,实现全程全域产出均衡,奋力做大产品增量,凸显规模效率效益,做响船舶制造青岛品牌。同时,推动优势资源整合,打造高附加值海工产品青岛解决方案,实现海工装备产业跨越式发展。
“持续加大海工装备自主研发力度”“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今年两会分组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许多代表委员都有这样的共识。市政协委员、青岛音乐时空艺术培训学校校长姜坤建议,抢抓央地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引进央企高端海工装备项目,将青岛在海工装备产业链条上的地位上移,并利用高端海工装备项目,精准扶持配套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海工装备上市企业。
海洋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不少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海上风电和现代渔业融合发展是集约用海的新兴产业模式。”市政协委员,民进青岛市委会副主委、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中心主任王继荣说,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作为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目前开放海域最大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其“海上发电、海下养殖”的发展模式就是产业融合的范例。
王继荣表示,青岛是海洋新能源产业优质资源集聚的重要节点,也是最早开始深远海养殖的城市之一,建议通过大型能源企业与民营新能源、深海养殖企业共同参与试点项目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探索。
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2024年,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当年年底,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快向“新”而行。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快推动海洋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也要超前布局、培育壮大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激发蓝色引擎澎湃动能,答好更多产业发展“加分题”。
作为仪器仪表领域的专家,市人大代表,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年夫顺近日参加了科技部“高端仪器”与“先进制造”两个领域的技术预测工作,还参加了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等有关科研规划论证工作,因此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尤为关注。
“传感器是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信息源头,智能传感器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竞争的热点领域。目前全世界传感器品种超过2万种,中国只能生产约1/3。”年夫顺说,青岛在海洋传感器领域颇具特色,但总体来说,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区,整体实力和影响力还不足。年夫顺建议,青岛在发展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同时,应加大对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的布局,而且要超前布局。“如果我们不能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能在政策上、科研投入上予以倾斜,等别人出成果、出成绩、出效益时再来布局已经来不及了。”他说。
市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洪伟同样关注青岛海洋领域未来产业的发展。“2024年,在青岛市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我们牵头建设的海洋地质碳封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相继挂牌建设,均系海洋领域国内首个。依托该三个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海洋地质调查项目,我们加强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在南黄海海域优选了封存有利区带和重点目标区,全力推动山东省、青岛市离岸碳封存示范工程落地。”赵洪伟说。
赵洪伟期待,南黄海海洋地质碳封存项目在2030年之前落地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希望加大力度支持青岛海洋地质碳封存选址评价研究工作,攻关海洋地质碳封存过程模拟和储层预测技术,开展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经济性评价,编制青岛离岸碳封存技术路线图,牵头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青岛离岸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推动示范工程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为“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助力青岛成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的示范,推动青岛深海开发这一未来产业在细分领域破题起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王凯 王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