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声音』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2022年08月02日 11:49
中国自然资源报 | 2022年08月02日 11:49
原标题: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声音』
正在加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海洋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政策纲领引导下,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聚焦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东亚各国陆海相连、休戚与共,只有不断加强合作,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才是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倡议,坚持开放包容,共同营造和平合作环境;坚持互利共赢,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协调,加强“海洋十年”框架下的科学合作。

  论坛期间,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对外发布;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揭牌;《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等5个重量级报告全球首次发布。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专家、经济学家、文化学者、企业家等近400位嘉宾、1000多家企业参会参展,深化海洋经济、科技、人文、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贡献“中国智慧”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在青岛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宣布,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多家科研机构和国际机构共同申办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成为全球范围内首批4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

  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将在全球层面,凝聚海洋与气候领域的国际共识和智慧,推动“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等系列大科学计划落地落实。“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是我国物理海洋领域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首个大科学计划,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全球25个国家34家海洋与气候科研机构和3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

  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的获批,是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预测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从长期科学积累逐步走向国际科学引领,将跨越从目前7天预报到数月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预报“盲区”。

  全球海洋治理面临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海委会西太分委会联合主席乔方利表示,“我们将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海洋与气候预报能力大幅提升,向国际社会特别是东亚提供高质量观测与预测产品和服务,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搭建联盟合作 助力构建蓝色伙伴关系

  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在青岛论坛揭牌成立,正是在海洋领域不断深化与各国的互利合作,加强海洋产业国际合作、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重要实践。

  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由国际知名商协会组成,秘书处设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目前已有新加坡航运协会、俄罗斯中小企业联合会等10余个国家的24家涉海协会申请加入,并开通线上招引平台“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暨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海洋产业经济频道”。

  线上招引平台一经开通便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帮助青岛西海岸新区成功引进了青岛北斗星图“空间信息科技应用”、青岛中石云创“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两个项目。

  “联盟将通过整合国际优质涉海商协会资源,集聚跨文化、跨领域、跨地域国际涉海产业,着力深化与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合作,拓展与北太平洋和北极国家合作,兼顾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涉海国际组织集聚平台。”联盟负责人说。

  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部署,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将深入推动双多边海洋国际合作,创新市场化机制,开展海洋科技、蓝色经济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构建涉海产业服务生态圈。

  尽览全产业链 国际会客展厅蕴含新机遇

  作为东亚海洋平台青岛论坛的重要版块,为期3天的东亚海洋博览会成为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成果交易、招商引资等平台功能于一体的“海洋产业国际会客展厅”,实现了意向成交额41.4亿元。

  参展展品包含海洋科技、海工装备、高新技术、特色商品等种类,参展企业涵盖海洋全产业链。

  参展商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将“潜鲛P200 PRO”和“潜豚CM 600”两款水下机器人的新品发布会放在了展会现场。“水下机器人强大的水下探索功能能够代替蛙人,让水下作业更高效、安全。”企业市场部高级策划经理谢雄风介绍。

  “海博会是海洋领域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我们找准市场需求,制定单位近期和长期规划。”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院长康权感慨颇深。他介绍,该院正重点推进海水淡化及内陆苦咸水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与行业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尤为重要。此次参加海博会并在“云上展厅”展出,帮助他们突破了与市场、与行业之间的“时空阻隔”。

  前段时间开始运营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模型也亮相展会,“国信1号”正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企业制造完成。远洋探海机器人(东台)有限公司企业总经理王素刚表示,“青岛西海岸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国际一流港口和发达的造船业,与我们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通过参加海博会让我们看到了重大机遇。”

  发布公共服务产品 服务国际海洋合作

  青岛论坛上,中国首份以现代海洋城市为主题的研究报告《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首次面向全球发布。

  根据测评结果,伦敦、新加坡、东京、纽约、上海、香港位列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一发展梯队,这6座城市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海洋产业营商环境优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现代化治理能力强劲。第一梯队的城市均为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各地的科技、资本和人才,聚焦全球海洋要素。

  根据该报告,深圳和青岛同时位列全球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第二梯队,在科技创新策源、经贸活力与开放等指标上具备优势。青岛拥有约占全国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30%,海洋科教优势明显,属于中国北部海洋经济圈龙头。

  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为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出建议:可通过建设开放互联智慧港航体系、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布局海洋“创新经济”产业链等方式,打造经贸产业活力之都;通过增加基础教育中海洋元素比重、强化高校海洋基础科学建设、打造城市“海洋科学走廊”等方式,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通过举行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交流活动、制作贴近大众的海洋公共传播产品、参与国际治理标准建设,打造高水平的门户开放枢纽;通过发展智慧航运服务、便利化的融资支持等全方位多层次海事服务,打造全球资源配置节点。

  此外,《东亚海洋城市文旅发展指数报告(2022)》《东亚港口靠泊效率指数(2021)》《新华青岛50指数》《中日韩经贸指数》等系列公共服务产品也在青岛论坛上发布,成为打造海洋国际合作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相关资料: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建设的优先推进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取得丰硕成果。青岛论坛和东亚海洋博览会已成功举办5届,发布《东亚海洋合作研究报告》《东亚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等报告21份,成立东亚港口联盟、海洋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等4个国际合作联盟和东亚海洋合作特约专家智库等3个智库,集中签约项目34个、总投资845亿元,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0家企业、机构参展,累计意向成交额48.1亿元,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海洋论坛和知名海洋展会品牌。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青岛世界博览城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海洋发展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动互补作用,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发展,已集聚国家级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7个,涉海科研院所11家,海洋人才总量达6.2万人,海洋科学研究基础优势进一步突显。“十三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占青岛市海洋经济总量40%。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参与全球多边海洋治理机制的一次重要契机,西海岸新区将充分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平台效应,协助各方推动联合国“海洋十年”落地落实,携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编辑:冯琪涵 责任编辑:丁鹏飞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声音』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